- 課程簡報PPT下載(google雲端連結,請安心使用):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open?id=1HShG8kIEbDUbKCIx3d2_8Fo703Yq2ETD
- 哈佛幸福課一課通常涵蓋兩~三個影片,建議搭配PPT使用
- 若對課程內容有興趣想深入探討,歡迎留言:)
四、允許自己人性化
(2)任何事都是有可能改變的 Change is possible Vs. Change is illusive
- 如果我們想成為理想主義者,就要了解什麼會帶來改變,然後接著去實踐
- 成長尖端(growing-tip)統計學可以將頂尖大眾化、普及化
- 「低估自己可以改變的能力」是導致我們無法改變的主因
- 笑容、好事、善、笑聲,都像蝴蝶效應一樣,彼此相互激盪、傳染,以指數函數(exponential function)成長
- 你把笑容傳染給三個人,這三個人再繼續傳染下去,經過20個層級,全世界都會笑起來
- 指數函數(exponential function)顯示初始(the power of one)的重要性,你開始做了之後,下一次都是上一次的倍數成長
- 我們活在世界上的每分每秒都在影響他人,關鍵在於我們要選擇哪個方向
- Pay it forward.
- 自我評估(問卷)與腦部斷層掃描在研究快樂/幸福上擁有一樣的價值
- 極端情形對我們的幸福感影響很小(中樂透後過了半年,原本覺得快樂的人還是快樂、覺得不幸的人還是不幸福)
- 當滿足了基本生理需求,財富對我們的幸福感影響微乎其微(有錢人並沒有比你快樂)
- 回想你以為會快樂很久的那個時刻(錄取哈佛、拿到終生職位、中樂透),之後真的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了嗎?
- 外在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很小,跟你的居住地也沒關係,你以為搬到加拿大、移民就會變得更快樂嗎?
- 唯一一個影響幸福感的外在因素是「民主與威權」,生活在民主國家的人民會比威權國家快樂
- 降低期待(不要賺這麼多錢、沒有...也沒關係)會稍微快樂一點,但長期說來行不通
- 擁有幸福的關鍵不在於高或低期待,而在擁有正確還是錯誤的期待
- 「只要我中樂、升職、生得出小孩就會獲得幸福」是錯誤期待,正確期待是「相信內在因素的改變」
- Transfomation:改變觀點、改變心境、改變對世界的想法、改變對失敗的解讀,關鍵在於我們想要相信什麼、著重什麼
- Thomas Sowell 《A conflict of visions》認為人可以分成兩種
- 一種相信人性缺陷不可避免、人性是受到約束的(亞當史密斯、培根)
- 傾向資本主義、那雙看不見的手
- 「命運召喚我們進行自我完善」
- 人性無法改變,我們只能做到最好
- Nature to be commend, must be obeyed.
- 一種則認為人性要改變、要更好(湯瑪士傑佛遜、盧梭)
- 傾向烏托邦主義、共產主義
- 創立機構、透過教育、手段來改變人性
- 人不可能一直保持著快樂的狀態,不會感到痛苦的人只有精神異常者跟死人
- 人們遠比我們認為的還要沒那麼注意我們
- 當我們太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,就會慢慢不允許自己人性化
-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. 允許自己人性化
-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無條件接納自己的地方
- 「接下來這幾個月裡,你們會經歷各種極端的情緒,沒有關係、這很自然,我們都經歷過」--來自生完第一胎後醫生給爸媽的建議(也是他們獲得的最棒建議)
- 接納各種情緒,允許自己人性化
- 當我們想要強迫禁止某種自然現象,只會導致他更加明顯(例如:現在不要想北極熊);同理可證,當你壓抑痛苦的情緒,也會導致同樣效果
- 拒絕接受現存的事實,只會讓自己活得很受挫(例如:拒絕承認地心引力,每天想用飄的去上班);不如承認事實,用它來製造一些樂趣(例如:任何球賽)
- 人類的痛苦情緒跟地心引力一樣,都是不可改變的自然現象
- 我們的文化是場大騙局,不希望我們討論悲傷(不想當話題中的掃興鬼,所以我們逞強說自己還好),不讓我們沈浸在難過裡,當負面情緒出現,我們只會覺得自己在搞什麼,有什麼毛病;正是這場騙局,讓焦慮、抑鬱比例越來越高
- 承認負面情緒不是屈服,不是說「我就是這樣、就只能這樣」,而是認清「什麼是不能改變的,什麼是可以改變而且我應該去做的」
- 我可以接納自己會嫉妒好朋友的成就,但仍選擇寬容、親切地對待他
- 正向心理學是現實心理學,越早接受正/負面情緒都是人性的一部份越好
- 允許自己人性化,心理免疫系統就會越來越強,承受負面情緒並復原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好
- 「請賜我安詳,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;請賜我勇氣,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東西;並賜我智慧,去了解這兩者的差異」
- "God,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,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change,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.” --Reinhold Niebuhr
五、信念就是自我應驗預言
(5)快樂是一生的目標,追求快樂是一輩子的活動
- 快樂是生命的目標,生命的主要活動是追求快樂
- 當我們遇到危難、巨大衝擊事件,消極情緒者:思緒會開始緊縮(narrow & constrict),引發悲傷情緒,悲傷又會帶來更多緊縮
- 積極情緒者則會擴建(build & board),思考自己還能做些什麼,還能與其他人有什麼連結;可能是看一部喜劇電影、做一次深呼吸、跟朋友有深度的交流
- No pain, no gain?給予糖果與快樂經驗的實驗組,往往表現的比較好;請孩子課前回想快樂經驗,學習表現也比較好
- 「趨吉避凶」是人類行為的根源,趨吉的動力與成就會遠比避凶來得好(靠近目標而非逃離目標)
- 不道德與自私是導致我們不快樂的首要原因,人們因為追求自己的快樂而感到內疚,「我很快樂的同時,世界還有那麼多不幸在發生啊」
- 快樂是正和遊戲,不是零和也不是負和;「你得到的快樂不是從他人身上剝奪來的」
- 追求自我快樂的同時,也會令我們更能寬容,包容他人、也寬容自己;所以追求自己的快樂,同時將幫助別人獲得快樂
- 本週作業:一天內做五件好事,可以令自己感到更快樂與幸福
-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. —甘地
- 人們會跟著你做,而不是聽你說的去做(說把手放在下巴,但做把手放在臉頰上)
- 沒有人的人生目標是希望他人痛苦,我們都希望可以改變世界,就從追求自己的快樂開始做起吧!
- 心理障礙:1950年代,學術界都認為沒有人可以在四分鐘以內跑完一英里,直到Roger Bannister突破後,超過300位選手也跟著突破四分鐘
- 蕭伯納《My fair lady》取自比馬龍Pygmalion的故事—比馬龍在希臘各地都找不到自己心愛的女人,因此他刻了雕像,每天對雕像以淚洗面,後來希臘天神讓雕像變成真人,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
- 比馬龍效應讓老師看到一直都存在於學生身上的潛能,發掘、灌溉、培養、茁壯
- 把注意力轉移到一直都存在(但被你忽略)的東西上
- 「你如何對待一個人,那個人就會成為你對待他的樣子」
- 情境的力量:當你被告知要協助進行一項實驗、巨大任務,即使過程中實驗對象很痛苦,但為了屈服群體,你仍會執行;就像猶太屠殺、監獄實驗
- 社會情境與既定印象會令75歲的老人覺得自己需要被照顧
- 穿上太空衣、坐進駕駛艙會讓人覺得自己視力變好了
- 經過字詞暗示潛意識會改變一個人(暗示老的相關詞後,動作變得緩慢)
- 我們要問自己的是:「如何創造積極情境?」
六、樂觀主義
「如何創造積極情境?」
- 找一些你心愛的照片、讓你開心的東西(旅行紀念品)、名言佳句、喜愛的音樂(認真聽而不是當作背景音樂)、能激勵你的電影
- 「只要你想得到,只要你相信,你就能做到」v.s 「自我效能感決定命運」
- 「保持正面思考,一切就會變好」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,因為不是正面思考就不會遇到失敗,也不是正面思考就可以突然賺大錢
- 吸引力法則提到「一切由你的信念決定」,短期內這個想法會鼓舞、激勵你,長期以來會令你感到挫敗、內疚、不快樂
- 自我效能感較高的人,也擁有較好的適應力,而自我效能感是可以靠後天培養的
- 信仰吸引力法則並不會使生活幸福,但鍛鍊信念會
- 動機:因為你相信自己能做到,可以幫助你堅持下去
- 認知失調:當外在現實與內在基模不同,我們便會產生認知失調,但大腦不喜歡認知失調,所以我們要嘛改變外在現實、要嘛調整基模
- 更新基模:改變我們原本的認知與想法
- 忽略或否定、拋棄與基模相悖的外在現實:選舉時,人們會忽略討厭的候選人提出的好政見,反而會找出更多他討人厭的證據
- 尋找證據驗證外在現實符合我的基模:找到候選人做的壞事,更確定他就是個討厭鬼
- 創造新的現實:完成4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的挑戰
- 客觀:你得到的分數、名次
- 主觀:「我沒有失敗5000次,我成功了5000次,成功的驗證哪些方法行不通」—愛迪生
- 世上最成功的人,往往也是失敗次數最多的
- 成功沒有捷徑,不是只是坐下來「想」和「相信」就好,更重要的是加倍的努力與嘗試
- 悲觀主義者在設定短期與長期目標時都很實際;因為不認為自己有能力,所以給自己低的目標,當目標無法達到,就會用「我早就說我不行」當成藉口,但當達到目標,他們也會認為「只是走運而已」
- 樂觀主義者對自己有較高的信念,會給自己較不實際的短期目標,但當目標達不到,他們會跟自己說「沒關係我盡力了」、「那下次可以怎麼做會更好」、「我從中學到了什麼」,他們會失敗很多次,會產生很多認知失調,但總是不斷從中學習,並努力「創造新的現實」
- 對失敗的解釋可分為暫時的跟永久的;「我這次沒成功,算了吧!這輩子都沒可能了」或者「這次失敗告訴我什麼是不可行的」
- 悲觀主義認為世界是一成不變的,外在現實是很難改變的
- Karen Reivich 《適應力因素》—當你教導一個人樂觀,他就比較容易成功
- 本週作業:我們要如何學習樂觀
- 不切實際的樂觀主義:相信只要你有信念,你就會追到想要的女孩
- Stockdale paradox越戰中被俘虜的最高軍階美國軍人,發現被釋放的人有兩個特質:
- 相信自己可以
- 懂得分析實際情況(了解自己處在很艱困的環境,並想辦法活下來)
- 正向思考是獲得幸福的條件之一,但不是全部
- 秘密是:樂觀(optimism,相信自己可以做到)、熱情(passion,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)、努力付出(hard work,沒有什麼比勤奮更容易成功)
- 「當我越努力工作,我的運氣就越好」
- 家長和老師常因為要考慮孩子的自尊與快樂程度,不敢給予他們太高的期望
- Willam James 「自尊(self esteem )=成功/我們獲得的÷對這件事的期待/目標」(後來發現這是錯的)
- 自尊/幸福感會因為生活各種事件上上下下,但總會回到水平,要提高自尊/幸福感水平的方式之一:去面對而非逃避,在你狀態好時,去面對你擔憂的事、面對對你來說重要的事
- Daryl Bam自我覺知理論:我們觀察行為,來推測別人是怎樣的人,對自己也是(看到一個面對失敗還是不斷嘗試的人,我們會說他很勇敢;如果我們也是這麼做,也會認為自己很勇敢、提高自尊與對自己的看法)
- 現實往往沒有你想像中的可怕,當你去面對後,你會發現原來也沒什麼,而且自己很有能力去調整
- 唯有面對,才能有成功的經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