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、《完美主義》
從完美主義到追求卓越,是Tal人生變得更幸福的關鍵
完美主義者常認為All or nothing,要嘛我拿到我想要的,不然就是徹底的失敗
放棄完美主義不代表要失去野心,而是用另一種方式面對人生(尤其是面對失敗)
找自願者上台的題外話:有勇氣上台不代表不害怕,而是害怕卻仍然勇往直前
如果沒有經歷過畫失敗的圓,我們不會畫得出一個完美的圓形
學習失敗,從失敗中學習,沒有其他捷徑
沒有經歷過幾百次跌倒,我們不會學會優雅地走路;長大之後,開始擔心別人的看法,「如果...」、「萬一...」、「還是不要...」
如果「萬一」真的發生了,會嚐到失敗、最壞的狀況是很難過,但總是會過去的、總是能學到一些什麼
危機:包含了危險,和機會
林肯從22歲開始打算從政便一直失敗,一路嘗試到51歲才成功;麥可喬丹球員生涯有9000次失誤;甘地、愛迪生、國父都是,我們需要透過走過一段崎嶇的路才會更懂得方向
未來當你成為父母,也要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的失敗支持系統,讓他放心說出自己的失敗經驗、心情,當他願意說,就比較不容易落入害怕失敗的完美主義圈套
IBM裡流傳一個故事,當某個工程師想為自己的失誤辭職,老闆卻說「我為了你投資了一百萬美金,怎麼可能放你走?」,讓整個公司氛圍是願意承受失敗的
能減肥成功的,都至少經歷過五次的失敗
十五、完美主義
研究比較老一代跟新一代的成功人士差異,發現共同性是他們的人生都有經歷過「考驗」:可能是失去工作、失去親人、受到屈辱、從重要的競爭中失敗;他們將這個考驗當作是人生轉捩點,視為墊腳石,一個學習的轉機
什麼是完美主義?(定義)
完美主義:一種充斥在我們生活中,對失敗的失能性(incapacitating)畏懼,尤其是在我們在意的方面
失能性(incapacitating)畏懼:讓我們在面對問題時,裹足不前的畏懼
你在玩大富翁時可能不會有完美主義,對於自己真正在意的事物,完美主義才會跑出來
完美主義與追求卓越者的不同:
完美主義:相信A到B點只有直線,最快、最便捷的一條捷徑
追求卓越:要達成A到B點,可能會有挫敗、失誤、挫折,但總是可以修正的,總是會達到終點的
想要達到成功、幸福的關係、發明電燈泡、成為一個好的父母、朋友...都沒有捷徑,自然法則需要被遵守,自然法則就是沒有捷徑
完美主義者相信的,是一種理想狀態,違反自然法則,當你違反了自然法則,會感到沮喪、不快樂(就像你不想要萬有引力,但那是無法改變的)
完美主義者的特徵是什麼?
完美主義會帶來哪些影響與後果?
不想過著逐利者的完美主義人生,要時常問自己「想過怎樣的生活?」
完美主義與追求卓越者有一樣的雄心壯志,不同的是追求卓越者享受整個過程,好的壞的都是必然的,目標是終點、但終點不是重點
活在未來,是因為害怕失敗、害怕當下的感覺
如何保持成功與快樂的平衡(不是要你放棄追求成功、金錢,而是如何同時保持著快樂)
完美主義的源頭(了解來源才更能克服)
制約與社會環境
從小到大不斷被加深的基模——「結果才是最重要的」
只有我們完成了什麼,才會被稱讚(會走路了好棒!段考一百好棒!)
慰勞整年工作辛勞的年終獎金、學期結束前拿到一個好分數
從來沒有人「獎勵過程」,讓我們開始覺得他不重要,只是我達成目標的手段
更不用說要「獎勵失敗」,讓我們更避之唯恐不及
允許自己人性化
允許自己擁有人性的弱點(同時也是自然天性),而不是用理想化、孤立的、分開的看待人性弱點
不允許人性化,就會永久感受到壓力
社會環境
雜誌、廣告上的肌肉猛男、身材超好的美女、「如何快速瘦身」標語,都在強化我們往完美主義者靠近
The Body Shop在1997年曾舉行一個小型婦女運動,放置一個Ruby(正常身材的玩偶)來取代Barbie,「世界上三十億女性中,只有八個長個像超級名模」
浪漫電影中刻畫的愛情故事,令我們懷抱著不切實際的期待
快速致富書籍、現在就可以變得快樂,等等自助書籍,令人們覺得通往成功的直線基模是好的
無意義的讚揚是有害的,會令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得好,只在意結果
「你好棒!」v.s.「你好努力」研究結果顯示,「你好棒!」那組小孩會挑簡單的題目來寫、遇到困難容易放棄(怕被說自己不好),「你好努力」那組願意挑戰難題,且更能享受解題過程
「讚揚努力讓孩子發現可以掌握的變量,讓孩子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成功與否;反之,讚揚天賦則讓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對失敗」
「固著思維」與「拓展思維」
讚揚天賦就是在培養完美主義小孩,讓他往後發現有做不到的事時,就是一種攻擊、一種對自己的侮辱,進而武裝起來
讚揚努力讓孩子願意享受過程,從中學到一些什麼比較有趣
如何克服完美主義(包含如何協助他人克服)
首要任務:自我覺察
在前面的完美主義特徵中,找找是否有自己符合的項目,然後努力的嘗試調整
認清哪些是自己真的想要改變的(別忘記潛意識會阻止你改變你在意的人格特質)
你可以充滿抱負、追求成功,但不需要要求自己隨時隨地完美
專注在讚揚努力
Dweck研究顯示:即使我們已習慣了專注在結果,但只要經過練習、練習專注在努力、過程,可以慢慢轉變根深蒂固的基模
獎勵自己、獎勵努力的過程、獎勵願意嘗試、獎勵失敗了也沒關係
神經系統是有可塑性的,讓獎勵打通神經通道
積極接受
極端的完美主義也算一種恐慌症,接納它永遠會是生活中的一部份,接納了以後比較能與之共處
「我知道自己有完美主義,但也沒關係,It’s ok.」
完美主義到追求卓越是一道光譜,人生很長,慢慢地移動、慢慢地調整也沒關係
別用完美主義來擺脫完美主義
例如:我要完美的成為一位追求卓越者
「我們要將它視為一種工具,一種成長的工具,一種了解自己的方式,透過深入挖掘自己,接著成長」
可能是更了解自己,也可能是讓自己更能理解他人,無論如何,保持好奇的態度去認識它
以行為改變態度
針對防衛性:主動拋棄自己的想法、尋求回饋與批評,當收到負面評價時,有意識地阻止自己回擊,讓習慣成自然
批評不是偏離直線的禍害,得到批評也不會天崩地裂
讓自己處於戰線上
不要害怕失敗而不去嘗試,失敗了也沒關係,我還在這呀!還是好好的
在腦海中模擬
大腦搞不清楚現實與想像中的差異
想像自己使用追求卓越者會用的方式,放鬆、自在、享受過程
正念
幫助我們冷靜,試著接納事物的存在,觀照他的發生、但不給予評價;接納事物存在,讓我們可以活在當下,享受過程,而不是擔心如果我達不到會怎樣
設定讓自己解放的目標
Samuel Coleridge「在我死去之前,一定會寫出鉅作,在那之前我寫的都是草稿」,這句話讓他從追求完美中釋放,後來他也寫出了許多很棒的詩句
「我20年後,一定可以在很棒的學院教書,在那之前都只是練習」,我知道在20年達成目標後會再設立新的目標,但在那之前,讓我享受這過程與當下
鉑金法則(The Platinum Rule)
黃金法則
己所不欲、勿施於人
己所欲者,方施於人
鉑金法則
人所不欲、勿施於己(別用你不想對待別人的方式對待自己)
人所欲,方施於己(你想怎麼對待別人,就怎麼對待自己)
如果你的家人、朋友失敗了,向你哭訴,你會安慰他、擁抱他,還是斥責他呢?同樣的,如果自己失敗了,也擁抱那個難過的自己吧:)
達賴喇嘛在接觸西方文化時,對Compassion這個詞感到困惑;Compassion在英文是指對他人的同情,藏語Tsewe是相近詞,指的是對他人與自己的同情
自我是基礎,在沒有對自己同情的前提下,如何對他人同情呢?
要向接受他人、我們愛的人的失敗一樣,接受自己的失敗
如何幫助他人脫離完美主義?
要認清「幫助他人克服完美主義是很困難的」,克服通常需要從內在下手,必須要先有覺察與改變的動機才比較容易,有了這個認知後再去協助他人
第一、樹立榜樣
讓對方看到自己往追求卓越的那一邊靠近,看到自己失敗了也沒關係
人們會按照你做的去做,而不是你說的
第二、分享故事
分享你如何做到的
分享是雙方都有收穫,講述是單方面的
第三、獎勵過程
明確指出「這是個不錯的嘗試」,即使失敗了也可以說「這真是有趣的過程,我們在途中遇到了...」
遇到焦慮、困難、痛苦時,你可以這麼做
使用3P取代非理性思考的3M:放大(Magnifying)、縮小(Minimizing)、編造發明(Makeup)
3P
允許自己人性化(Permission)
接受你會有情緒、接受你會遇到困難、接受這一切都是有可能發生的
先接納這些事實與情緒,才能進到下一階段
「沒關係」
「即使你是積極心理學的教授,也是會有情緒的,沒關係」
「現實就是如此,都是會這樣的」
積極(Positive)
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,但可以調整我對這件事的詮釋
試著找找看烏雲背後的一絲陽光,其中有什麼能令我成長的機會
經歷這些可以幫助我更好地瞭解自己與他人,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老師、更好的聆聽者
有時要讓自己分心(Distracting),每分每秒執著於分析情緒、感覺與想法,是有害的,反覆思考不一定有效
當消極感受、負面情緒出現時,我們可試著讓自己分心出去:出去運動、跑步、聽音樂、與他人聊聊、寫日記
分心與逃避不同,逃避是「我這一輩子都不要再碰到了」,分心是「覺察自己目前在做的事情徒勞無功,思緒在大腦神經通路中運作太久而且不會有任何出路的,讓我move on吧」
在你分心之後,也許會冒出不同的觀點,到時再回來處理也不遲
使用正念,也是分心的一種
觀點(Perspective)
別為小事傷神:「一年後、三年後、五年後,這些事還重要嗎?」,真的值得我現在為他焦慮、痛苦與憤怒嗎?
換個角度思考:「有什麼是真正重要的?」
心理成熟(Psychological maturity)是什麼?
可以運用個人意志轉換觀點的能力
可以沈浸在當下、專注於此時此刻,但也可以在事情發生時,在時間、空間上都退一步(zoom out),去思考「這真的重要嗎?」、「一年後,還會有影響嗎?」、「以更長遠的人生來說,他真的很攸關嗎?」,思考完這些之後,再回到此時此刻來,好好沈浸在當下美妙的音樂中(或與所愛的人相處...)
透過正念、冥想的練習,我們可以訓練大腦肌肉讓幫助我們進行這樣的觀點轉換
「我什麼時候要退一步思考?什麼時候該沈浸於當下?」
不是有了3P,就可以一勞永逸,或永遠遇不上非理性思考3M,3P像是藥丸,當你遇到困境時,就把這幾顆藥拿出來,反覆運用與練習,當你用的次數越多,生效的時間就越短